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国帆 通讯员 姚梦迪 田俊牛股动力
6月10日清晨6时,天刚放亮,建始县景阳镇高燎村还笼罩在薄雾之中,尹文许准时起床,来到紧邻黄桃基地的牛舍忙碌起来。
黄牛养殖基地和黄桃种植基地所在地叫大娘子包,地处清江南岸,虽然紧邻339省道,却处于公路下方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,是天然的种植、养殖场所。
拌草、投粮、喂水……准备好黄牛的“早饭”,已是早上8时许。看着茁壮成长的黄牛,尹文许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尹文许是肢体三级残疾者。2019年,他仅养殖一头黄牛,如今每年养殖近100头黄牛。黄牛吃的是天然无污染的种植草料,喝的是山泉水,肉质鲜美,深受市场欢迎。目前,尹文许的黄牛养殖基地每年出栏黄牛30头左右。
尹文许与黄牛养殖结缘于十几年前。年轻时,他怀揣梦想,出门闯荡。在东北,他学会了养殖、屠宰肉牛的手艺,月收入达到1.5万元。然而牛股动力,在他乡忙碌的打工生活之余,故乡的绿水青山和年迈父母的呼唤,让他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。
2017年,尹文许放弃高薪,回到家乡发展。一开始,依托家乡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,他种植了100余亩黄桃。
然而,黄桃受极端天气影响,遭受严重病虫害,产量不高。同时,由于没有解决储存和深加工问题,黄桃采摘期短,损失巨大。几年下来,尹文许亏损了二三十万元。打工的积蓄和艰辛付出化为泡影,他一度心灰意冷。
不服输和能吃苦的精神重新让尹文许振作起来。他痛定思痛,在缩减黄桃种植面积的同时,发展黄牛养殖。在州、县残联及村“两委”的鼓励和帮助下,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,调整思路,走“生态立体养殖+种植”道路。黄桃残果喂牛,牛粪滋养果园,近100头黄牛在桃林间踏出循环农业的路子。
“生态立体养殖+种植”道路让尹文许的创业之路渐有起色,每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。闲暇之余,他思考着如何利用当地农特产品帮助乡亲致富。家乡有种植马尔科土豆和辣椒的习惯,尹文许一边自己种植,一边试着收购后销往全国各地。
2024年,尹文许收购辣椒20万公斤;今年已销售土豆近10万公斤。
6月10日上午,在牛舍忙碌了2个小时,尹文许来不及歇息,便招呼妻子刘显琴驾车前往官店镇和周边村庄收购土豆。下午2时许,匆匆扒了两口饭,夫妻俩又赶往恩施市区和建始县城销售土豆。下午5时,他们来不及吃晚饭,又开车来到景阳镇龙家坝村,收购刚挖的土豆。
“只要能用自己的双手让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,还能帮助父老乡亲销售更多的土特产,我就不觉得辛苦。”尹文许笑着说。
山野间,黄牛的“哞哞”叫声与压弯枝头的黄桃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。这位朴实少语的土家汉子道出下一步打算:扩大黄牛养殖规模,在镇上建立土豆分选中心,把家乡的更多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。
在清江河畔的晨光里,在凌晨走村串户的灯火里,总见尹文许和妻子奔忙的身影。怀揣着梦想牛股动力,夫妻俩正用脚踏实地的行动,把带动村民共富的承诺写在脚下这片土地上。
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